靠着小太阳、电暖气以及求生意志,北方的朋友们盼到了供暖的曙光!尽管暖气房里吃冰棍儿又成为了可能,我们不得不正视——集中供暖可能会对空气质量带来负面影响。
截至 2016 年底,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总面积约 206 亿平方米1,而取暖使用能源仍以燃煤为主,燃煤取暖面积约占总取暖面积的 83%。
燃煤过程产生的大量可吸入颗粒物,以及如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硫等气体都被排放到空气中,贡献给了空气污染。
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》曾有一项研究2显示,享受了集中供暖的北方居民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:
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烧煤供暖,造成空气污染、引发健康问题,生活在集中供暖区的北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要比南方减少3.1年2。
该研究以淮河为界,分析了PM10浓度和预期寿命之间的关联。数据显示,淮河南北岸两侧空气污染程度截然不同:
而我们也简单地调取了2018年率先供暖的哈尔滨、沈阳在供暖日前后几天的空气质量数据:
由沈阳和哈尔滨的数据可看出,在供暖日临近后,空气污染指数的确略有上升的趋势。
那么在政府重拳治雾霾,打响蓝天保卫战的冬季,供暖情况和污染治理到底情况如何呢?
供暖是保障民生、稳定社会的大事。针对烧煤的效率低下、污染严重的问题,从2013年起,国家就推出了“煤改气”措施,并取得了可见的成就。
不过,了解中国能源结构的朋友们可能知道,中国的天然气储量并不富裕。2017年煤改气政策的大力推进,也的确在短期内给一些地区带来了天然气供应不足、价格飞速上涨的局面。
除此之外,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,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“煤改气”的发展3。
简而言之,“煤改气平稳切换”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,这条道路仍需继续深耕前行。
随着空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,在2017年我们令人惊喜的经历了一个有不少蓝天的冬季。仅以北京为例,2017年11月的PM2.5月均浓度就创下了过去五年的同期最低4,日均AQI仅有6天超过100。
反观2018年11月:半月左右,北京已有3日均AQI超过100。而据生态环境部的预测5,2018年冬季,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气温偏高、降水偏少,冬季风强度弱,大气污染扩散条件较去年冬季偏差。而长三角降水可能偏多,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接近去年同期。
由此可见,2018年中国北方的空气质量可能并不乐观。
如果蓝天和温暖在短期内不能两全,那么在室外雾霾严重的日子里,我们依旧不能松懈,要做好全方位保护和防范措施。
寒冬来临,生存不易。有了治霾妙招,祝愿大家可以度过一个温暖、安全、健康的冬天!